关键词不能为空

位置:密云旅游 > 旅游景点推荐 > 邓小平在黄山:照片背后的故事

邓小平在黄山:照片背后的故事

作者:密云旅游
日期:2019-12-14 15:52:07
阅读:

1979年7月,一代伟人邓小平登临黄山,发出了“把黄山的牌子打出去”的“黄山谈话”,为旅游业发展指明了方向。40年来,中国旅游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2019年5月,第九个中国旅游日主会场活动在美丽的黄山市举行。抚今追昔,循着当年小平同志在黄山的珍贵照片,几位当事人带领我们重温那个夏天的“黄山故事”。

邓小平在黄山:照片背后的故事

邓小平与复旦大学三女生合影(左二王晓望,右一陶维佳,右二刘晓红)。

复旦女生回忆当年合影“奇遇”

1979年7月11日,邓小平及其家人来到黄山,下榻温泉景区的观瀑楼。12日,时年75岁仍壮心不已的邓小平徒步登上玉屏楼。13日,他从玉屏楼前往北海景区,登山途中在百步云梯与复旦大学生王晓望、刘晓红、陶维佳合影。

在这张合影中,小平同志身着白衬衫,脚穿圆口黑布鞋,微笑着目视前方,三位女大学生的笑容幸福灿烂。这一幕让人觉得不是伟人与学生的合影,而是爷爷与孙女们在一起。

几十年过去,笔者几经周折,找到了身在北京的王晓望、在上海的刘晓红以及在杭州的摄影记者陈谋荃,邀请他们讲述当年的“黄山故事”。

在黄山最先见到小平同志的是王晓望,她是四位复旦学生中岁数最小的,当时只有19岁,高考的恢复使她上大学的梦想成真。1978年夏天,王晓望顺利考入复旦大学新闻系。日前,她深情地回忆了自己1979年暑假在黄山的“奇遇”。

7月11日,我和陶维佳、刘晓红、陈静溪来到了黄山,只有陈静溪一人是男生。那天傍晚,我们几个在山脚下逛,陈静溪突然指着辆黑色轿车喊:“邓小平!”待我们回过神去看,车早已走远,我们瞪着陈静溪表示不信。

第二天,我们按原计划往山上走,没受到任何阻拦。这让我们对陈静溪更疑惑了,可他始终坚持自己没有看错。

一路走来,因为看到玉屏楼停止对外营业,服务员也语焉不详,我们意识到一定有重要接待任务。于是,我们精心做了准备:一是将学生证集中起来便于签名,二是将第三天行程改为从前山下——如果小平同志从前山上来,我们从前山下去,总会在某个点相遇。

这个点终于让我们碰到了!7月13日,我们从黄山最高峰莲花峰下山,我背着行李走在最前面,陶维佳、刘晓红可能是累了,和我拉开了一段距离,陈静溪帮她俩拿了一部分东西,走在最后面。

我一边走一边往山下看,当看到一个密集的长队,突然意识到要见的人就在眼前。我朝后面大喊一声:“我先走啦!”追上长队,我便边跑边问:“邓副主席在哪?邓副主席在哪?”直到跑过两个滑竿,才听到从后面的滑竿上传来一句:“就在前面,看你认识不认识。”我扭过头,看清了滑竿上的人,大声感激地说道:“我肯定认识,卓琳同志!”

赶到队伍最前面时,我看见小平同志了。他似乎在休息,或是在看风景。我冲到他面前,上气不接下气地自报家门,说:“我是复旦新闻系的学生,我们几个同学来这旅游,听说您也来了,非常高兴。我还有两个同学都是老三届的,是您改革了高考制度他们才上的大学,非常不容易,他们非常想见见您……”

小平同志没听清楚我一开始说的话,问:“你是哪的?”我这时才缓口气,再次介绍自己是复旦新闻系的学生,也才发现在我说完前面那些话后,周围人都笑起来了,有个声音说:“你现在就可以当记者了。”这话我后来一直当作夸奖记在心里。

说话间,陶维佳、刘晓红两人追上来了。我们都很激动,我记得小平同志当时问了我们在学校的情况,了解了她们两人上大学的经历。

我们掏出学生证请小平同志签名,他满足了我们。我们又提出一起照张相,他说好啊。又问身边的人,这地方叫什么名字,有人说是“百步云梯”。他点点头,然后说就以它为背景。他当时穿着老头衫,为慎重起见,让人拿来了衬衫。他穿的时候,我还帮着整理了一下衣领。

新学期开学不久,我们就收到了这张合影。在这一年的新闻系迎新会上,陶维佳写了一首叙事诗,我上台朗诵,和同学们分享了我们的喜悦。

2004年,邓小平百年诞辰时,报纸上又刊登了这张合影。有人给我打电话,说这张照片是他照的。我这才知道,他叫张宝忠,是小平同志的警卫秘书,现在已是将军了。

王晓望讲述的这段“奇遇”,确实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不是小平同志坚持“不封山”,如果不是四位大学生作出从前山下山的决定,那么这个温馨的故事就不会发生。

除了王晓望,笔者还在上海见到了刘晓红。她曾于上世纪90年代末去美国待了十年,回上海后办起了律师事务所,事业做得很大。她说,当年作为老三届学生,在黄山见到小平同志时,心情格外激动。小平同志当时高兴地询问了刘晓红的情况,得知她早先在街道工厂做检验工时说了声“不容易啊”。这句话对刘晓红来说是一种鼓励。几十年来,刘晓红多次到过黄山,她说那次终身难忘的偶遇,使黄山在她心中具有特殊的意义。

邓小平在黄山:照片背后的故事

王晓望等4名当事人2005年在复旦留影,背景就是当年与小平同志的合影。

摄影师提前踩点拍下经典瞬间

小平同志在黄山留下的照片,有一张最知名:老人家身着白衬衫,脚穿布鞋,站立在山道上,拄着一根拐杖,裤腿高高挽起,远眺前方,目光沉稳而坚毅,似乎在思考着什么。他的身后是险峻秀丽的黄山诸峰,右上方则是形意俱佳的景点——喜鹊登梅。

经过努力,笔者联系上这张照片的拍摄者陈谋荃先生,他已于1997年从浙江一家刊物总编辑的位置上退休了。谈及在黄山为小平同志拍照,他的记忆依然十分清晰。小平同志到黄山时未带专职摄影记者,当时陈谋荃正在北海景区拍风光片,接到黄山管委会的通知,要他13日在北海宾馆等候,为小平同志随行拍照。

我一路跟随小平同志,频频按下相机快门。14日下午去山势险峻而景色极佳的始信峰,小平同志坚持要上山顶,他将拐杖在地上敲敲说:“无限风光在险峰,爬山就是要吃苦,岂有不上之理?”他健步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如诗似画的美景,连声赞叹“好”。山顶狭小,我为拍下这一场景,爬上一块悬崖巨石。小平同志发现后,连声说:“太危险了,赶快下来。”我赶忙按了几下快门就往下爬,小平同志关切地连声嘱咐当心,并要随行人员帮我接递相机。我当时使用的是一台体积很大的120相机,操作繁琐又令人注目,每当举起相机,取景屏里便出现许多人影。我思索着,看来要为小平同志拍几幅在黄山的单独留影,非找时机不可。小平同志平易近人,我早就消除了紧张胆怯的心理。从始信峰下行至散花坞,景色迷人,他驻足细赏。我想机会到了,赶紧走到他身边提高嗓门说:“邓副主席,这里的景色很好,我为您单独留个影,好吗?”我之所以故意大声说,是希望身边的人都能听到并理解我的意思。小平同志看看我,似乎是表示赞同,然后信步走下十余个石阶,站到散花坞观景台中央,我也成功地为他单独留了影。

15日早晨,小平同志经白鹅岭徒步下山。从白鹅岭到云谷寺是黄山的后山,景点不多。我边走边想,能在什么地方再为小平同志留个影呢?蓦然间,我想起了喜鹊登梅这个著名景点,不由得加快了下山的步伐,先去看个究竟。现场的景象不禁使我喜出望外:与一棵姿态优美的劲松相依而立形似飞鸟的巨石,就是喜鹊登梅,看上去就像在雀跃高歌,迎接贵客的光临。远处的群峰巍峨耸立,气象万千。当时薄云蔽日,正是拍摄人像的最好光线。我选好角度,调整好相机,耐心等待小平同志的到来。小平同志到达喜鹊登梅景点时已徒步六七里山道,却精神抖擞,无丝毫倦意。听了随行人员对景点的详细讲解后,他神情自若地站到我选定的位置,我赶紧按下快门,记录下了这一历史瞬间。这幅照片成了这位世纪伟人在古稀之年,以坚强的毅力徒步登黄山之巅的历史见证。它正式见诸于媒体是1984年第七期的《人民画报》,随即被中央及地方的各种媒体广泛采用。下山后,我赶紧冲洗照片,当晚10时许便将样片送到小平同志的住所。我特地多洗印了一幅小平同志在始信峰上的单独留影,交给他的随行人员,希望能请小平同志在上面签名留念。

16日小平同志要离开黄山了,清晨我按预先约定的时间到达他的住所观瀑楼。小平同志在为黄山题写“天下名泉”四个大字后问道:“你不是还要照相吗?”我赶忙回答:“是呀!”我事先已在阳台上准备了一把藤椅,请他坐下,在拍了他的单人照及他与卓琳同志的合影后,我又大胆要求说:“邓副主席,我们也合个影吧。”随后,警卫秘书用我的相机拍下了小平同志、卓琳同志与我的三人合影。这时候,那幅请小平同志为我签名的照片又回到我手中,背面写着:邓小平一九七九年七月十六日于黄山。

来源:新安晚报

一直为网友的需求而努力相关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