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西天目山,感受禅意生活
你若厌倦了陀螺般高速运转的工作状态,你若想要逃离都市的喧嚣,寻找世外桃源般的生活,那不妨到杭州临安的西天目山,过几天遁世的禅意生活:清晨听着寺院的晨钟醒来,夜晚伴着青灯古塔入眠。看看山里的夕阳,尝尝清静的斋饭,用几天时间找回状态饱满的自己。
江南名刹禅源寺
临安,杭州郊外的一座小城,虽不及杭州的乌镇、莫千山、千岛湖盛名在外,却留存着杭州几十年前的模样,天蓝、树绿、水清......
去年,当我拖着行李,辗转换乘来到临安西天目山时,本是疲惫不堪,再加上连日的雨天,更是让人心情有些烦躁。但是,在前往禅源寺的山路上,雨后山林里清新的空气,泥土的芳香,瞬间赶走满身的疲惫和所有的烦恼,身心仿佛得到久违的放松。
我贪婪地呼吸着这新鲜的空气,想要把它们全部收入肺中。不记得有多久没有呼吸过如此新鲜的空气了,都市里钢筋混泥土、汽车尾气的味道,让人都快忘了这世上还存在着如此沁人心脾的空气。
停在一汪碧潭与千年古桥前,一座黄墙红瓦的寺庙映入眼帘,这便是我此行的目的地----江南名刹之一的禅源寺。修行调理身体,就应该在如此青山环抱、古木苍翠、清溪环绕、远离闹市的地方。顿时,心里有些羡慕寺院的僧人,能在如此安静祥和的环境中念佛诵经等待来世。
其实,我眼前所看到的禅院寺,是重新修葺过的。在寺庙的一隅,有这样的记载:禅源寺始建于明代(1425年)清康熙四年,全寺占地四十余亩,房舍五百余间,有子院十六座,殿堂齐备,屋宇俨然,全盛时有僧一千三百多人。雍正十一年,帝御书“禅源寺”额以赐寺。乾隆皇帝两次南巡临寺赐经。1941年4月,禅源寺遭日本侵略军轰炸,部分房屋被毁。
如今的禅源寺规模宏大,布局完整。分中、东、西三条轴线:中轴线上依次为天王殿、韦驮殿、大雄宝殿、法堂(楼上为御书阁)、祖堂(楼上为涵辉楼)。东轴线上为客堂(又称五间楼房)、上客房、药师殿(楼为净土阁)、方丈(楼为大澍阁)、追远堂(楼上为大楼),追远堂东侧又有地藏殿(楼上为观音阁)。西轴线上为官客堂(又称尊客堂,二层)、西客堂(云水堂)、介堂(楼上为意珠楼、堂东为内客堂)、禅堂、楼云轩(楼上为晚香阁、轩东为蒙堂)。其它尚有焙茶房、齐堂、库存房等附属建筑。当年的古刹,如今也就只剩下这一扇被炮火黑烟熏过的门,剥落的墙壁,掉漆的木门,作为遗址犹存,残留着历史的沧桑、岁月的味道,让人铭记。
遗址不远处,是周恩来演讲纪念亭。1989年,临安县人民政府为纪念周恩来来西天目山之行50周年而建造。亭中立有“周恩来演讲旧址”石碑,碑石是著名的艺术大师刘开渠题。1939年3月,周恩来曾在此地向浙西行暑军政人员、政工队员、干训班学员和浙西临时中学师生作团结抗日讲演。如今,早已物是人非。
在山野中寻回初心
与灵隐寺的香火鼎盛、善男信女络绎不绝相比,禅源寺显得格外清静,不时见三五个香客在烧香礼佛。也许是因为地处山中,远离城区交通略显不便的缘故。不过也正因为人少清静,才更适合禅修和调理身体。
夜幕降临,整个山里陷入一片漆黑中。习惯了霓虹灯闪烁、车辆川流不息的都市夜景,这一刻我倒显得有些不适应。看到窗外漆黑一片,伸手不见五指,也担心山里的野猪等动物出来活动,我便安心呆在屋里,随手翻了本佛经来读。这一夜,对于失眠的我来说,睡得很安稳。
清晨,起了个大早,喝了碗清粥,啃了个手工做的甘笋馒头,便出门感受山谷的宁静。远眺被雾气包围的山林,仿佛立于云雾之巅。近看露珠还挂在枫叶上,经莹剔透。寺院东面的双清池,云雾升起在这一汪碧水之上,恍若仙境,让我有种不真实的感觉。
带着虔诚之心再逛寺院,偶遇一位僧人交谈起来。他说,历经四季变换,在他眼里,深秋的禅源寺是最美的,色彩斑斓,随处可见参天古树,银杏红枫,踏着遍地的金黄,赏一路的火红,真真切切感受秋的美。
告别僧人后,我向后山走去。所到之处,虽不比人工园林设计巧妙,却也别有一番的滋味。蟠龙桥下,一泓山溪,蜿蜒而下,溪水澄澈,溅石鸣玉,不知名的白色小花,在水流旁开得恰好。
如果时间充裕,你不妨从山脚下禅源寺的十里登山道,用3小时的时间健行西天目山,去另外两座佛家寺院逛逛。西天目山植被覆盖率达95%以上,拥有世界上罕见的大柳杉群落,被尊称为“大树王国”。如果觉得爬山劳累,那就留在禅源寺里喝喝茶喂喂鱼,也是不错的。
漫步山间石径,抬头仰望沿途的柳杉,这一刻心境晴朗。很多时候,我们都活得太累了。适当到山野中寻回初心,也是极好的。美好的时光总是短暂的让人怀念,我带着依依不舍踏上归途。
别了,禅源寺。回首时,离别定格成一幅画面------墙外,稀稀拉拉的游人,带着到此一游的好奇探头张望;墙内,偶有僧人匆匆而过..........。
【作者简介】郭凤屏,女,汉族,大学本科,小学一级教师,咀香园社科基地秘书长,广东省青工作协会员、广东省疍家文化研究会会员、中山市企业共青团研究会理事、中山市作家协会会员、中山市报告文学协会会员、中山市青工作协理事、火炬开发区文学协会副秘书长、小榄菊城文学社社员。2013年参加中山市在成都电子科技大学社科骨干培训班学习,2014年参加省青年散文(中山)班学习,2017年参加中国报告文学(中山)高级研修班学习。作品常有发表在《中山日报》、《番禺日报》《中山网》、《中山人文社科网》、《中山文化网》、《中山市网络作家协会》、《环球旅游》、《中山火炬》、《火炬文苑》、《广东刊微时代》、《中山文苑》。
校对:王国珍
图片:网 络
责编:许 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