鼓浪屿孕育了大量的人杰才子,也吸引了众多的文人墨客,它从来都不避讳自己的文化底蕴。
百年之前,林尔嘉在他的宅邸成立了“菽庄吟社”,他呼朋唤友一聚就是几十上百号人,最多时达到上千人,人们坐着小船而来吟诗作赋,“独自不忘风雅事,招邀名士过江来。”在那时鼓浪屿的诗风已是国内诗坛的佳话。
现如今,鼓浪屿的诗风还在延续,在“诗歌节”中传承,这项由官方和民间共同举办的活动,吸引了国内许多重量级诗人参与,成为当今诗坛的一次盛会。诗人们说,鼓浪屿本身就是一首诗,因其诗意的姿态、诗意的生活早已深深植入岛屿。
想要沿着鼓浪屿诗意,回到“日色变得慢”的从前?那就拿走这一条“鼓浪屿文人雅士路线”吧。
行走的时候,只请你慢一些,再慢一些,这样时光也会漫漫流逝。






▲日光岩
地址:晃岩路62号
门票:60元
开放时间:5:30-21:00
日光岩俗称"岩仔山",别名"晃岩",相传1641年,郑成功来到晃岩,看到这里的景色胜过日本的日光山,便把"晃"字拆开,称之为"日光岩"。
日光岩游览区由日光岩和琴园两个部分组成。日光岩耸峙于鼓浪屿中部偏南,是由两块巨石一竖一横相倚而立,成为龙头山的顶峰,海拔92.7米,为鼓浪屿最高峰。
站在日光岩山门处,看到一块高40多米的巨岩,凌空而立,在那巨岩峭壁上,有1915年许世英题刻的“天风海涛”四字横书;其下还有两行大字题刻,右侧为“鼓浪洞天”,系明万历元年(公元1573年)江苏丹阳人丁一中所书,这是日光岩最早的题刻。左侧为“鹭江第一”,是清道光年间福建长乐人林鍼所写,两者靠近,字迹相当,林鍼署名特别大,游人常误为二者皆是林鍼所题,其实后者比前者晚刻二百多年。
上述三大崖刻,可说是对日光岩的风光作了形象性的概括,给游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这就是日光岩的第一景。

“水上闪动着灯光,飘荡着小船。头上是一天灿烂的明星,水是无边的,海也是。”巴金说他在鼓浪屿做了南国的梦,“划子在海上漂动,海是这样地大,天幕简直把我们包围在里面了……我一直昂起头看天空,星子是那样多,她们一明一亮,似乎在给我们说话。”
他甚至把他的小说《春天里的秋天》的背景放在鼓浪屿,以表达对这座小岛的喜爱。




▲廖家别墅(林语堂故居)
地址:漳州路44号
开放状态:未对外开放
从马约翰纪念广场(兴贤宫旧址)进入漳州路,在路北的一条深巷内有两座建于19世纪80年代后期的殖民地外廊式建筑。一座建筑坐东朝西,建在高台基之上(今漳州路44号);另一座坐北朝南,建筑入口上部横嵌着书写着“立人斋”的牌匾(今漳州路48号)。两座建筑的外观和平面格局都基本保持原状,除部分加建外没有经过大规模的改造。两座建筑之间形成方形院落,院内两棵香樟树绿荫遮地,环境清雅幽静。这里就是闽籍华侨实业家廖悦发的住宅,当地人称为廖家别墅。
廖家别墅最著名的使用者是中国近代著名文学家林语堂。他与妻子廖翠凤(廖悦发二女儿)在1919年成婚后曾暂居在这栋朝西建筑二层入口右侧的第一个房间。

林语堂,幼名和乐、玉堂,1895年生于漳州平和县五里沙坂仔村。父林至诚,基督教牧师。母杨顺命。他们育有六子:长景良(和安)、次玉霖(和风)、三撼庐(和清)、四和平早殇、五语堂(和乐)、幺玉苑(幽);二女:瑞珠和美宫。
林语堂5岁起在坂仔教会办的铭新小学念书,10岁起随在鼓浪屿寻源书院读书的三哥到鼓浪屿读小学和中学。1912年考入上海圣约翰大学,1916年毕业后,校方推荐他到清华大学教英语,1919年获得半个公费名额赴美国哈佛大学留学,攻读比较文学。在哈佛获硕士学位后,即赴德国莱比锡大学攻读博士。1923年回国,任教于北京大学,为《语丝》撰稿。1926年任厦门大学文学系主任兼国学院总秘书。1927年后,编写中学《英语读本》和《英文文法》,并主编《论语》、《人世间》、《宇宙风》等刊物,风行全国。1932年与宋庆龄等发起组织“中国民权保障同盟”。1935年发表《吾国吾民》。1938年旅居欧洲,撰写《京华烟云》、《风声鹤唳》、《朱门》三部曲。1966年定居台湾,翌年在香港中文大学主编《当代英汉辞典》。1976年3月在香港逝世,享年81岁,安葬于台北阳明山家园里。
林语堂一生用英语写了六七十本著作,人们评论他是“近百年来受西方文化熏染极深而对国际宣扬中国传统文化贡献最大的一位作家与学人”,说他“两脚踏中西文化,一心评宇宙文章”。



▲毓园(林巧稚纪念馆)
地址:复兴路102号
门票:免费
开放时间:8:15-11:30,12:30-17:45(冬季)18:15(夏季),周一闭馆
毓园从皓月园一侧的漳州路或者复兴路都可以到达。这座恬静美丽的园林景观是为纪念卓越的人民医学家、著名的妇产科大夫林巧稚教授,于1984年而建的。
毓园的建筑布局自然,园中屹立着林巧稚大夫的汉白玉雕像,建有“林巧稚大夫生平事迹展览室”,邓颖超同志亲手在园中种植的两珠南洋杉,象征着林大夫秀逸高洁的品格。毓园之“毓”,即培育养育之意,故纪念园取名毓园。

1901年12月,林巧稚出生在鼓浪屿日光岩下一个教师家庭,6岁接受启蒙教育,12岁就读于海滨女子师范学校,时称“上女学”,鼓浪屿许多大家闺秀均毕业于此。1919年毕业后,林巧稚留校当了小教员,时年18岁。在学校的一次手工课上,英国女教师指着她那双灵巧的手说“当个大夫挺合适”。正由于这句话,使她后来选择了学医救人的道路。她父亲也嘱咐她“不为良相,当为良医”,林巧稚后来成为我国现代妇产科医学的奠基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
林巧稚终生未嫁,但她接生或资助过的婴儿不少取名“念林”、“纪林”等作永久的怀念,她还与其中一些人通信来往,有的婴儿长大后还专程去北京看望林大夫、林奶奶,亲情永驻。
1961年,她曾回鼓浪屿小住半月,这是她离开鼓浪屿后唯一一次回故乡,看望乡亲。1983年4月22 13,林巧稚病逝于北京,享年83岁。



▲海天堂构
地址:福建路38号
门票:88元
开放时间:08:30-17:30
海天堂构由菲律宾华侨黄秀烺和黄念忆建于1920年到1930年间。原址为西方人建造的厦门俱乐部,黄氏购置后在其基础上改造建设。
与之前西式俱乐部相对自由的布局不同,海天堂构建筑群采用了具有中国传统礼制空间意向,主次分明的中轴对称格局。整组建筑以中楼为中心,以对面施光从宅(后来的黄荣远堂)为对景建立轴线。门楼内的两座洋楼距离较近,形成面对重要建筑欲扬先抑的狭长空间,引导至中楼正面宽阔的庭院。中楼两侧是黄念忆建造的两座洋楼,材质色彩与前院两栋建筑相近,造型装饰略华丽,但也围绕中楼呈对称格局,进一步突出了中楼的地位。中楼高两层,矩形平面,前面及两侧设置外廊,当中作“出龟”处理。屋顶为岭南风格歇山屋顶,“出龟”的门廊上作重檐四坡攒尖顶,屋顶屋脊、飞檐、檐口下均设预制传统题材的灰塑或木雕装饰构件,做工精美。中楼的整体风格呈现厦门装饰风格与“嘉庚风格”的折衷,堪称鼓浪屿中西合璧的代表性建筑。
宅园的门楼融南洋与闽南风格为一体,堪称门楼建筑精品。除了精美的造型外,还有曾熙、吴昌硕等清末民国名家的书法作品。特别是悬挂在门楼内,由黄秀烺聘请曾熙题写的对联“鹿礁千倾,海天堂构”,宅园之名由此而来。

行程的最后一站,可以在这里歇一歇脚,百年的海天堂构有了新的面貌——其中一栋变成了晓学堂·虫洞书店。房子保留了原来的玻璃,阳光透过黄色的玻璃,像是把那诗意年代的岁月浸润了进来,染满了书架,也照亮了人心。
坐下来,翻开林语堂、巴金、弘一他们的文字,这一次的相遇好像更加接近了。
好像突然懂了这趟旅行的意义:
虽是一个人的漫步之旅,却不是一个人的心灵小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