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多地物价主管部门宣布降低部分国有重点景区门票价格。截至目前,已有314个景区降价或拟降价,其中免费开放景区30个,降价幅度30%以上的29个。此外,“新华视点”记者调查发现,还有部分景区降幅不到5%,个别景区通过各种手段明降实不降。(9月25日 新华网)
大众旅游时代,各地出台景区在“十一”降价或者免费开放的政策,是给人民大众的重大红利。但是部分景区却将此项“利民”措施看成是“损己”条款,心想着遵守了便“吃力不讨好”,不遵守可能“吃不了兜着走”。因此,拆解收费项目的假降价,明降实不降的假套路,降也只降几块钱的假阵势“应运而生”,这样“走形不走心”的景区降价模式十足凉了游客的心。
旅游业的发展和兴旺体现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升和经济结构的优化。景区门票降价是旅游产业转型的必经之路,一方面通过降价来刺激大众的旅游欲望,增加客流量,提升景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另一方面通过制度来倒逼景区从“门票经济”向“文化经济”的转型。在全面票价下降的大趋势下,“走形不走心”的应付式降价只会带来游客寒心,景区冷门,这样“饮鸩止渴”的停滞方式终会让自己被市场淘汰。
弃“小”成“大”,转变收益“增长点”。随着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游客对旅游的期待不再是单纯的“自然风光”,更多的是承载着自然风光背后的文化因素。景区可以以一张“低价”的门票为突破口,增加景区的客流量,以此推出吃住行娱购“一条龙”、文化旅游等“新模式”等附加值更高的旅游产业“新风尚”。抓住降价这一契机,让景区抛弃“啃老”模式,根据市场动向不断转变经营模式,让旅游从单一地“看”变成全方位的“玩”。通过放弃门票的“小”降低,开拓出发展的“大”天地,释放出更多市场活力和政策红利。
降“价”提“质”,提升景区“美誉度”。部分旅游景点之所以火爆,源于得天独厚的自然或人文优势,随着大众不断打卡“网红景点”,可以看出“先天优势”很可能会被“后天包装”给打败。降低门票是在数量上作“减法”,要突破发展的“天花板”则需要质量上作“加法”。用降价来提升“知名度”,通过“旅游+服务”“旅游+文化”“旅游+体验”等“旅游+”模式来提升“美誉度”,让人们在消费自然风光、历史遗迹的同时能够消费服务,给旅游带来更优质的体验感,达成景区与游客长效“双赢”的局面。
因“时”施“策”,确保转型“协同性”。有网友在评论景区降价时显露出不能“一降了事”的担心。门票降价仅仅是旅游经济转型的第一步,要让转型持续释放改革红利,需要做好下半篇文章。门票降价必然会带来游客数量的增加,景区基础服务设施承受力如何?景区安全设施和疏导能力是否足够?对景区内的商家监管是否跟得上?只有将这问题解决了,才能让其不再成为转型的“绊脚石”,才能真正使得旅游景区降价不降质,让旅游大众增添“获得感”。
旅游区门票降价“走形”更应“走心”,以此为契机将“门票经济”转型为“服务经济”,做大做强旅游这一块“绿色蛋糕”,实现旅游与消费、景区与游客“双赢”的良好局面。
文/罗缘琦
- 上一篇:黄山国庆节前降价40元,被称为风景名胜区良心
- 下一篇:邦德大学旅游管理专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