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科技创新理念和布局进一步明确了系统创新的重要步伐。 为能源资源的安全和国土资源中心的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持,取得了显著的成就。 2017年全国地质调查工作会议几天前在北京举行。 在会议上,中国地质调查局党组副主任王焱在工作报告中对2016年地质调查进行了系统总结。
支持为国家服务的主要战略。
中国地质调查局在科技创新和发展的支持下,努力摆脱贫困。 深入赣南苏区和乌蒙山地区,对贫困基金进行需求对接,实施四次全覆盖地质调查。 根据当地政策,重点支持特色农业绿色矿山饮水安全特色旅游地质灾害防治和清洁能源开发,形成了地质调查特色扶贫模式。 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研究、服务生态农业发展为契机。 石漠化的控制促进了绿色的发展。 示范取水,确保群众用水资源的安全.. 开展地质文物调查,建设特色地质旅游资源,促进当地特色旅游产业的发展。 支持军民一体化发展战略.. 支持北京、天津、河北的协同发展。 北京、天津、河北协同发展地质工作研讨会发布了北京、天津、河北协同发展地质调查报告。 支持服务北京、天津、河北协同发展地质调查实施计划2016/2020年,加强重点地区和重大项目建设地质调查。 活动破碎、地面沉降等调查结果明显。 支持为长江经济带的发展服务。 长江经济带地质工作研讨会是围绕长江经济带绿色生态走廊建设三维交通走廊建设和产业转型升级进行的。 12个机制单位共同制定了长江经济带地质调查实施计划,对地质环境进行了全面调查。 积极推进“上海城市地质调查成果服务、政府管理"主体工作经验。 支持服务一带一路建设.. 加强与27个国家的合作,完成海外地质和地球化学填土面积360多万平方公里。 与陕西等六个省、国土资源部、中国地质大学等六所高校签署了丝绸之路经济带地学协同发展战略合作协议。 发布地质调查国际合作成果报告,为400多家企业的海外采矿投资和国际生产能力合作提供服务。 与15个新国家签订的谅解和合作协议增加到55个。 启动了“化学地球”和“全球喀斯特动力系统资源环境效应”两大国际科学规划。 支持为海洋力量服务的战略。 第一次在联合勘探区发现了一种新型的石油和天然气藏品。 南海海底245座大中型地理实体已获国务院批准。 在该地区的新区域中,第一次采用浅厚度、高纯度的天然气和水合物样品。 在西太平洋地区设立了一个新型的结核资源景区,面积为60,000平方公里; 南黄海的科学钻井再次发现了多层石油和天然气。 与沿海11个省、市、区国土资源主管部门和地方调查单位一起,编制了“中国海岸带地质调查报告”和“中国海岸带资源环境图集”。
为土地资源中心服务。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在国土资源领域为“十三五”计划制定了综合服务。 完成了国务院颁发的国土规划纲要和国务院批准的矿产资源规划编制和国土资源十三五规划纲要。 积极支持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和开发制度的改革。 加强基础地质调查,在矿产短缺方面取得了一些突破。 大力支持自然资源体系改革.. 编制“中国自然资源收藏”,为全国自然资源体系机制改革和管理保护提供基本信息。 它为一些地区的空间规划试点项目和第一批自然资源确认试点项目提供了技术支持。 编制中国土壤和地下水污染现场调查报告,完成对全国地下水质评价报告的宏观评价。 为生态文明绩效评价和责任评价体系建设提供科学依据。 国家地下水监测项目顺利推进.. 利用遥感技术,结合30多个单位完成全国矿产资源开发现状调查,对全国121000个矿产权进行监测,确定了10,000多个可疑的非法地点。 有效地支持矿业执法。 推进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有效支持土地资源的数量、质量、生态三位一体的综合管理。 完善国家地质灾害信息系统和服务平台,实现国家、省、市、县四级数据联动更新。 在山区和丘陵地区开展重要城镇地质灾害调查和风险评估试点示范。 对福建省泰宁泥石流、浙江丽水山体滑坡、新疆叶城泥石流等重大地质灾害进行应急技术指导。 在华北平原、芬威盆地等重点地区进行地面沉降调查监测,支持北京、天津、河北、长三角等地区地面沉降防控联席会议。
加强系统的建设和管理。
初步构建了科技创新体系。 创新地质技术管理体系。 目标责任制是改革地质调查组织管理体系的核心。 建立三级项目管理体系,以局机关-区域项目办公室-执行单位为主线,以项目-项目-项目为主线,实行法人负责制和项目负责制。 建立和完善地质调查预算管理体系。 加强安全生产和保密工作。
科技创新取得了很大进展。
2016年,中国地质调查局积极推进“三深一土”科技创新战略。 科学的深度探测和深度探测的总体方案分别建立了地质调查项目。 引进人才,积极推进地球深度检测,全国重大科技项目申报工作。 启动光学卫星星座建设项目,初步建立了国内卫星国土资源数据支持系统卫星-航空-地面集成遥感技术系统。 实施天然气和水合物试验工程,南方油气页岩气调查,西藏强塘油气调查,北方新区油气资源调查,北方砂岩铀矿床调查等能源调查,五大科技攻关。 继续推进人才管理战略,构建地质科技创新人才序列。 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取得了很大进展。 成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球规模的地球化学国际研究中心,完成岩溶地质国际合作协议。 成立了“中国-东南亚亚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中国-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中国-东北亚地学合作研究中心”、“中国-西非北非地学” 促进华北地质科技创新中心基地青岛海洋研究院东部基地建设。 三艘海洋地质勘探船相继进入连续施工,其中两艘已关闭。 2016年,他荣获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国际科技合作奖两项。
用地质大数据为社会福利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云原型系统于2016年初步完成。 开展以地质云为基础的阿尔金矿带地质调查应用示范,探索Internet地质调查工作的新模式。 根据地质云开发的油气运行管理系统和互联网站组运行管理系统,实现全面覆盖和部署应用。 在国际矿业会议上推广和发布了土地调整计算平台,为土地勘探行业的用户提供计算资源、存储资源、专业软件共享服务。 初步形成了6类、56类、540000多种服务产品目录,初步构建了地质数据产品体系。 地质数据产品的结构得到了进一步的改善。 全国已经完成了20个省级地质记录的建立,第一个省级矿产地质记录-江西卷举行了第一次礼品仪式。 中国地质调查局海洋地质信息网首次在线发布结果和原始数据,实现海洋地质调查数据服务的破冰之旅。 全国地质数据博物馆全年提供12000多种服务。 为行业和公众提供10,000多个地质数据服务。 六区地质数据库提供地质数据服务和定向处理数据超过2200GB。
该系统总结了一百年的经验和成就。
介绍了100年的中国地质调查、100名人才、100项理论和100项技术。 认真规划了地质科技创新的总体布局。 制定了“十三五”科技创新发展规划,确定了地质科技创新发展的“三步”目标:到2020年,我国地质科技总体水平跃居全球前五位。 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到2030年,中国的地质技术总体水平跃居世界前两位,达到国际领先水平。 到2050年,它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强大的地质技术力量。 采取具体措施,加强地质科技创新和人才队伍建设。 成功举办了一系列百年一遇的学术研讨会. 增强世界一流地质调查局的信心和地质工业的认同感。
有效地为经济和社会发展服务。
中国地质调查局与有关部门初步建立了数据资源正常分享机制,加强了重大工程的合作与解决,提高了土地资源管理的支持能力。 与军事单位的合作,初步形成了一个集成机制,通过规划和连接标准来分享成果,促进了人才联合培养和学科建设。 京津冀三省、长江经济带11个省、市、区、区、区、院、院、院、院、院、院、院、院、院、院、院、院、院、院、院、院、院、院、院、院、院、院、院、 与浙江、新疆、安徽等省区政府共同推进区域工程办公室与省级部门之间的需求工程和成果三个对接。 同时,促进当地地质调查工作的加强,在为当地经济社会发展和支持省级土地资源管理工作服务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加强党的建设和新时期地质工人的核心价值观。
大力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以工作成效为检验学习教育的标准,促进学习教育的落实,解决一批基层单位关注的热点问题。 一批优秀的基层党组织和优秀的共产党员的出现。 大力推进党组织建设,开展“野工工程"、“组工干部"、“临时党组织"建设试点项目,使基层党组织建设基本覆盖“野战"一线。 加强两项责任的履行。 充分发挥监督检查的作用。 鉴于新时期地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地质工作者在新时期实践了责任创新与合作的核心价值观。 通过先进的典型宣传,引导广大地质工作者牢记责任,加强创新,团结合作,无私奉献,廉洁奉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