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下午,甘肃省政府新闻办举行2018年“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新闻发布会,甘肃省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马玉萍回答媒体记者关于“近期社会各方对中国旅游标志图形铜奔马的名称有不少争议”的问题时表示:“文物部门及有关领域的专家一直坚持使用‘铜奔马’这一名称,我们认为是科学、准确和规范的。1996年,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确认小组在确认一级藏品时,对此名也没有任何异议,因此我们提倡统一使用‘铜奔马’名称。”
据马玉萍介绍,“铜奔马”1969年出土于甘肃省武威市雷台汉墓,同年12月入藏甘肃省博物馆,入藏时对其进行了编目,定名为“铜奔马”,该名称一直沿用至今。铜奔马通高34.5厘米、长45厘米,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塑造者摄取了奔马三足腾空、一足超越飞鸟的刹那瞬间,让飞鸟回首惊顾,更增强奔马疾速向前的动势。其全身的着力点集注于超越飞鸟的一足上,精确地掌握了力学平衡原理,具有特别重要的历史、艺术和科学价值。1996年,“铜奔马”被国家文物局组织的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专家组鉴定确认为一级甲等(国宝)文物,2002年被列入国家文物局《首批禁止出国(境)展览文物目录》。
“作为我国古代青铜艺术珍品,铜奔马备受关注,我们也注意到一些文章和宣传报道中,有‘马踏飞燕’‘马超龙雀’‘马踏飞隼’‘飞马奔雀’‘飞燕骝’‘马神——天驷’等说法。”马玉萍说,关于“铜奔马”名称的争议,主要从1983年开始,当年9月4日,《光明日报》发表题为《兰大敦煌学研究室青年教师牛龙菲认为十年前出土的“铜奔马”应该正名为“天马”》的文章;10月25日,《旅游报》以《天马被定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为题,刊载了国家旅游局一份通知文件内容,正式公布铜奔马作为中国旅游图形标志;随后,12月5日人民日报第二版刊载了记者李肇芬的一篇文章《“马超龙雀”被定为我国旅游图形标志》,至此,“天马”“马超龙雀”等名称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并引发了诸多专家学者的讨论,直到前段时间,还有文章对有关名称进行讨论。
“我们认为,引发大家对‘铜奔马’名称热议的主要原因:一是研究工作比较欠缺,由于铜奔马并非科学的考古发掘,而且出土年代比较特殊,又加之当时文物保护等各项基础工作和研究能力比较薄弱,导致很多关于铜奔马的珍贵历史信息流失;二是铜奔马本身非常的精美和神奇,人们渴望获取更多关于铜奔马的信息,于是便引发了各种讨论。文物部门及有关领域的专家一直坚持使用‘铜奔马’这一名称,我们认为是科学、准确和规范的。根据国家对于铜器类文物定名的统一标准,有铭文的以铭文为主,无铭文的以其制作特点、出土地点,或以纹饰为主,将这件文物命名为‘铜奔马’,既涵盖了器物的质地、形制,又同时突出了其风驰电掣般飞奔的形态特征,是符合国家关于历史文物定名标准的。”马玉萍局长表示,1996年,国家文物局文物鉴定确认小组在确认一级藏品时对此名也没有任何异议,因此我们提倡统一使用“铜奔马”名称。关于其它名称,均有相关的一些研究文章进行剖析,在此,我们也欢迎各界专家、学者继续大力开展研究,争取发现更多关于‘铜奔马’乃至雷台汉墓的有价值的历史信息,用科学的方式和结论阐释文物价值,为更好的传承优秀传统文化进一步奠定基础。
- 上一篇:登天柱山踏春,看怪石嶙峋,赏千亩绿海
- 下一篇:白城最美六大景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