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记
海在我们脚下沉吟着,诗人一般。那声音仿佛是朦胧的月光和玫瑰的晨雾那样温柔;又像是情人的蜜语那样芳醇;低低地,轻轻地,像微风指过琴弦;像落花飘零在水上。
每个人关于老街的记忆,似乎都渲染了泛黄的颜色,乡音、旧屋、熟悉的味道集结而成的老街成为思乡的符号,那些渐行渐远的故土情怀,在老街里得到升华。久而久之,老街成了一道风景、一处怀念,甚至仅仅是一首歌,回响在微醺的他乡。
小时候,住在一条弯弯曲曲的弄堂里,一眼望不到边的街巷很深,远远望过去,巷子尽头是一个金灿耀眼的白点。对于一个三四岁的孩子来说,从巷尾走到巷头无异于一场冒险,已经忘了那些大体相似的平房都是什么样子了,只是依稀记得,这一路要喊无数个“张奶奶”“李奶奶”“王奶奶”,才能走出巷子,而每次折返的时候,依旧要与他们问好。
多年以后,原本巷子所在的那个地方已经修成了高架桥,而那些“奶奶们”也早已消散在人群,再也没有路边的寒暄和邻里的家长里短,各家的生活就像高架桥一样,进入了自己的死循环。大概就是从那时起,我开始想念童年的老街,想念最原汁原味的人情冷暖,而这种想念在这座城里得到了集中释放。
中西交融的“骑楼老街”
每到一座陌生的城市,我总是喜欢去寻访那些最破旧的老建筑,因为那里是岁月留痕最浅的地方,也是了解一座城最深切的地方。而初到 海口 ,我发现 海口 最大的特点就是最繁华即是最破败。 海口 著名的骑楼老街,旅行攻略上首推的旅游景点,坐落在最繁华的城市中心,同时也是骑楼老建筑保存最完好的地方。
说到“骑楼”,恕我孤陋寡闻,这是我平生第一次见到特征这么鲜明的建筑群体;而在楼体之外齐设连廊、凌驾于街市,起初对这种画蛇添足的做法也是不能理解的。后来翻看了一些资料,又着实在 海口 体会了几天阴雨连绵,终于感叹先人的智慧,笃信它盛行于岭南地区绝非偶然。
据记载,最早的骑楼建筑始于2000多年前的古 希腊 ,后来在 东南亚 地区盛行。19世纪中叶,琼籍人士下南洋谋生,他们衣锦还乡后纷纷效仿南洋建筑风格的特色,建成一幢幢柱廊骑楼式的建筑。这种建筑特色非常适合 海南 阳光强烈、风雨即来的天气,凉爽舒适的骑楼,利于人们遮阳挡雨。由于毗邻港口,这些家家户户所建骑楼连接形成的街道,有着可供行走的地板,有着挡避风雨骄阳的顶盖,成为“店铺的公共走廊”。
走在骑楼下,自在闲适,温馨亲近,脚无沙尘,清洁整齐,透出关心互动良好的人际关系。而在相对封闭的旧社会,骑楼式建筑冲破了居家单门独户的束缚,变成顾客的共享空间,并体现相互尊重的现代意识。
如今走在骑楼老街,看斑驳陆离的墙面 和平 整光洁的街面,看修旧如旧的老式招牌和特产、书吧等新式店面,总有一种时光交错的感觉。如果单从商业街区的角度来判断,这会是一个失败的案例——主力店铺不鲜明,业态布局也略显陈旧,就连民宿、酒吧、咖啡屋这样文艺小资的地方,也活得格外超然,没有耀眼灯火,没有背景音乐,像是在与老街一同沉睡。而从历史风貌建筑保护的角度来看,这里无疑是一个典范——它不仅完好无损地保护了百年前的建筑外观,更很好地继承了南洋商人的精髓,他们吃苦耐劳,却行事低调,以不卑不亢的经商理念,扎根于此,也改变于此。
建筑是凝固的音乐,也沉淀的历史。骑楼老街串联起 海口 变迁的历史,是一个世纪里来往南洋的人们的共同记忆载体,是 海口 文化变迁的生动记录,也是历经多年, 海口 留给世人最立体的城市情怀。
随处可见的“旧时光”
海口 人热爱骑楼,骑楼是老 海口 的神韵。几代人的生生息息都在依傍它遮风挡雨,这习俗至今未改。如果说静态的老街串起了 海口 变迁的历史,那么动态的人间烟火便更能体现出老街记忆中的人文情怀。
在熙熙攘攘的街道上,你会看到各家门前都坐着一个或几个老人,他们在发呆、聊天或者打牌。他们说着方言像是在唱歌,对于北方人而言几乎就是一门外语,但他们恬然的表情很自然地诠释了他们的怡然自得。雕梁画柱的女儿墙彰显了他们曾经的辉煌,如今发毛变黑的墙体却谱写了岁月无情;而面对这些得失,你在他们的脸上找不到悲喜的答案,仿佛发呆、聊天、打牌、吃茶比那些荣辱过往重要得多。
因为 临海 ,大海不仅给了 海口 人开拓精神,也给了 海口 人对于未知生活的虔诚期待。无论是文化生活还是宗教生活,都是 海口 文化的呈现。你会看到,家家户户的门楣下方都设有两个用于奉香的石槽;用于祈福的吊钱、对联也在平日的家家户户贴得红火。每家每户临街的房子都是敞开着大门,常有老人坐在自家门前观望着街市的人群川流不息,若有所思;而此时,一句老邻居的问候又能很快把她拉回来到现实中来。时间就在这发呆与寒暄中一点点流走,这一流逝,就是上百年,时间竟也没有办法,只得在这里和岭南人一起放缓脚步,只观晴雨,不问秋冬。你尽可感叹他们与现代社会的格格不入,而他们仍然自顾自地活在快乐的“旧时光”里。
在 海口 的旧街巷中,满眼都是最接地气的市井生活,看他们的衣着用度绝不能称之为富足,但他们的幸福指数却是极高的。一壶高末能喝一天,一盘花生米能佐餐一段传奇过往,这在 海口 的街头是屡见不鲜的。那些大大小小的“老爸茶”馆,与 东南亚 地区的发呆亭有异曲同工之处。只不过马来人喜欢在自家屋檐下纳凉冥想, 海口 人则喜欢在骑楼脚下喝茶聊天。
下午四五点钟,在博爱路附近,我看到一间装潢并不考究的茶店里聚集了满满的客人,茶具不讲究、小吃不精致,屋内人声鼎沸,屋外车水马龙……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下,我看到每一位茶客都在眉飞色舞的吃茶聊天。我完全听不懂他们在讲什么,只是那调门让人振聋发聩;他们也完全不在意是否有人在听他们讲话,自顾自的沮丧、大笑、拍案叫绝。
也许是习惯了 大城 市的快节奏生活,对于他们终日的“无所事事”反而有些不能理解。要放在家里,这时间段,我妈不正在赶往幼儿园的路上,急着去接孩子吗?要放在我们那,这个时间,不正是下班高峰期,都在路上堵车骂街呢吗? 海口 本地人似乎从来不为这些事操心,他们可以守着一个专卖斗笠的小店面靠冷清的生意过一辈子,他们可以世世代代在一间幽暗、发霉的祖屋里繁衍生活,他们可以靠一双平板拖鞋趟泥水、过四季,你说他们贫瘠吗?不!他们有钱打打小牌、吃吃茶,他们还有空拜拜 菩萨 、聊聊八卦。其实,他们比我们更富足,连最无情的岁月,在他们身上都显得那么无能为力,祖祖辈辈流传下来开放豁达、无欲无求的品性,让 海口 的老街巷久久定格在了“旧时光”。
自成一派的“他乡与故乡”
海南 岛的今昔,留给正史著述和口口相传的更多的是孤悬海外,偏安一隅。向上追溯千年, 海南 乃贬放流徙之地,文明闭塞之岛。有多少名臣良士北望京城,有口莫辩,他们化作芸芸百姓,耕读持家,在远离京畿和中原大陆的小岛上,开垦出传统文化根基深厚、民风淳朴、性情自由的一方土地。我不敢妄加揣测,现在的 海南 人中有多少是先前流放而来的名门望族之后,但他们胸怀宽大、包容八方的性情,却是不输先辈们当年的豁达。
而清朝末年的下南洋风潮,又将这些迁徙而来的异乡人推往了他乡。他们同样凭借着吃苦耐劳的精神,闯出了一片天地,转而回头建设他们心中的“故乡”。在抗日战争时期,这些名门望族毅然投身革命,散尽家财,为的也只是捍卫心中对故土的敬畏之情。
我们今天看到的是傻傻分不清的文艺复兴式建筑、巴 洛克 式建筑、 海口 南洋式建筑,同时也看到了封建社会、民国时期和现代商业的交融;我们看到了本是同根人的贬庶海外、故土难回,同时也看到了华侨游子的荣归故里、实业兴邦。
他乡和故乡,在这样一个地方真的很难界定。多年前的异乡人扎根于此,世世代代的水乳交融,错把他乡当故乡;而今,千千万万的候鸟老人,又将晚年安度于此,暂别故乡赴他乡。这远走的、归来的,心中自有着无限的向往与归属。如果一定要分清他故,在我看来,用情的地方,便是故乡。
丁村万人海鲜广场
丁村万人海鲜广场位于海口市龙昆南路延长线,项目按4A级景区标准规划建设,总占地面积160亩,总投资1.3亿元。广场设有海鲜平价超市、游客自助用餐区、集散广场、生态停车场、海洋文化展示馆以及儿童游乐场等配套设施,其中共有海鲜加工档位88家、小吃档位40家、海鲜零售档位150家。
海鲜是海口这个海滨城市餐饮文化的重中之重。旅游的途中来上一顿美味的海鲜大餐,也算是旅行中的必修课了。海鲜加工不需要浓墨重彩,过分的修饰会掩盖了海鲜的鲜味。选择一个好的加工店特别重要。我推荐大家香水湾3号。他的做法传统又不失现代的风范,作料恰到好处,丝毫没有掩盖海鲜自身的鲜味,品一口,淡淡的鲜甜让人陶醉。
丁村万人海鲜广场小贴士:
1.交通:游3路 → 50路,全程约11.1公里
2.地址:海口市龙昆南路延长线丁村万人海鲜广场内香水湾3号.
海口 火 山口 国家地质公园挺好玩的,值得一去!
雷琼地质公园
雷琼地质公园
雷琼地质公园
雷琼地质公园
雷琼地质公园
雷琼地质公园
雷琼地质公园
雷琼地质公园
雷琼地质公园
雷琼地质公园
雷琼地质公园
雷琼地质公园
雷琼地质公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