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9日,TBO(旅游商业观察)来到了海涛旅游位于北京诚盈中心的公司总部。这是一栋5层高的独立写字楼,远远就能看见楼顶上“海涛旅游大厦”几个大字。当下,这栋光鲜的建筑正浸泡在一片沉郁而暴躁的氛围之中。
成群结队的老年人聚集在大厦的收客中心、大厅、电梯间,以及放眼可及的几乎任何一处空间。海涛旅游的工作人员来回穿梭在人群之中,不断答复着声调越来越高的提问者,并希望将前来要说法的客人引导至专门的安置区域。
在这样的情况下,大厦仅剩的电梯已经无法负荷,很多老人试图从消防楼梯进入更上层的办公区。不断有海涛旅游的员工在刷自己的工卡,将他们带进装有门禁的楼梯间。
“今天的情况其实已经好多了。”带领我们进入大厦的海涛旅游副总裁孙丽婵叹了口气,她指着一部因为关不上门而停用的电梯说道,“昨天有客人把它踢坏了,所以大家今天都得爬楼梯。”而肇事者当天已经由物业报警带走。
如此激烈冲突的起因,是关于海涛旅游“大厦将倾”的种种传闻:资金链断裂,海涛旅游欠了消费者(主要是老年人)50多亿;董事长许涛已经带着小姨子携款潜逃;欠了供应商的钱款还有一大批等等。事实上流言已经飞了很久,而消费者对海涛大厦的围堵,似乎意味着这场风波走到了最后一幕。
见到海涛旅游董事长许涛的时候,他正在办公室里一脸疲惫的踱步,桌上的两部手机轮番在响。这个焦躁的男人宛如一头困兽,看起来像是随时会垮掉,但他最终定了定神、告诉TBO,“我不会跑的,我一定会负责到底。”
无论怎样,许涛是唯一能解释这场乱子的人了。于是,我们开始了这次采访。
绝境
简而言之,海涛旅游遭遇的是一场逐步发酵、最终山呼海啸而来的“挤兑潮”。
海涛旅游相关产品。海涛旅游主要从事日本、韩国等地的出境旅游批发、零售等业务,并以 “价格屠夫”的打法闻名业内——海涛旅游同款旅游产品的价格,一般比其他旅行社低10%-30%,甚至有些产品能给出近乎免费的价格。其70%以上客户群体是中老年人。
“今年春节后,就不断有消费者来公司要‘团款’,那时我们还是可以承受的;但到了3月底,全面的挤兑潮一下子爆发了。还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最后导致我们整个经营陷入了困境。”许涛告诉TBO。
许涛所说的“团款”,就是消费者认为的“押金”。一般来讲,业内将“押金”定义为“出境游保证金”——旅行社为了防止用户出境后“滞留不归”,会要求用户在出团前缴纳一定的现金作担保;而游客回国后的一定时间内,旅行社就要归还这些款项。
然而自诞生以来,这笔款项引发的纠纷就层出不穷——2015年1月,国家旅游局发布的“旅游服务警示第1号”,就是“防范出境旅游押金风险”。据许涛介绍,海涛旅游也在尽力规避这种风险:比如自2014年3月15日起,海涛就将押金交由银行监管,并不再向消费者收取押金;取而代之的,是推出一种线路打包套餐。
但问题,就出在这个“打包套餐”上。
据了解,海涛旅游的套餐是将六、七条线路打包出售,当消费者走完其中60%的线路后,再另送两条线路。然而,消费者却“以为”购买套餐的团款就是原来的“押金”;到2014年底,已经有用户在参团后,希望按照惯例找海涛旅游拿回“押金”。
“那时为了稳住消费者、维护海涛的品牌形象,我们还是选择了将‘团款’退给他们,但这并不是押金啊。公司本来计划上了新三板之后,用资本手段填上这部分亏空——但没想到,突然之间所有客人都来找我们要钱,公司已经把所有的现金都填进去了,还是没能阻止事情继续恶化。”许涛说道。
截止发稿,海涛旅游承认有数千名消费者的“欠款”未能退还,金额在2亿元左右。
但问题在于,明明是不需要退还的“团款”,海涛旅游的客人为什么会认为是押金?许涛坦言,这是由于之前内部管理混乱,部分销售人员与消费者沟通时“没说清楚”。目前,海涛旅游出于稳定大局的考虑,已经决定要分期返还这部分款项。
只是,恶性的影响已经蔓延开来。据了解,海涛旅游4月、5月已经停止发团,多家批发商也因为被欠款而停止给海涛旅游供货。“我们欠供应商那边的钱也有数千万左右。”许涛说道。
“我已经把房和车都卖了,用来填补漏洞,就连我爸的房也卖掉了。我是真的没有钱了。海涛旅游这个月的员工工资都没发下去。现在我除了这条命真是一无所有。”
许涛的语气中散发着某种绝望,他木然地拿起香烟,一根接一根点燃。窗外嘈杂的声响也让他很分心,采访间隙许涛一直在沙发和窗边徘徊,不停探出脑袋看一眼楼下。“外面好像又闹起来了。”
1.5亿救命钱:需要时间
18日晚,海涛旅游内部流传出一份名为“沧桑正道,守望星火”的告知书,内容是公司愿意承担消费者的欠款,也不会拖欠员工的工资,希望员工与公司一起度过难关。
许涛告诉TBO,这份告知书传播出去之后,他收到了很多说愿与公司共同进退的短信。“看得我百感交集。”
近日来饱受折磨的并非许涛一人。消费者挤兑潮爆发以来,海涛旅游员工被打、管理层被讨债公司绑走的事层出不穷,整个公司都笼罩在惶恐的气氛之中——这似乎也激起了许涛的血性。
“有时想想,我的兄弟们都还在坚守着,我不能退啊。”许涛瞪着满是血丝的双眼说道,“昨天客人打了我的助理,他什么也没说,拍拍裤子就继续给人家办事儿了。就为了他们我也不能退!”
从商业的角度而言,观察者并没有理由给予海涛旅游什么怜悯,他们需要看到的是“不能退”的行动。许涛也告诉了TBO他的办法:海涛旅游自2月20日开始停牌,其实就是准备进行一轮股权融资;而具体会出让多少股份,许涛表示要跟出资方协商。
“我们算了笔账,有1.5亿元就能救了这燃眉之急,客观来看拿到这笔钱不算难。海涛旅游有100万的中老年客群,全北京市才有800万老年人,我们就占了1/8;况且,我们的客群还可以不断延伸,有很多客人本身也是海涛旅游的‘质量监督员’,可以协助我们卖产品。”
谈到融资后的打算,许涛表示首先要在6月底恢复经营、能够正常发团,然后分批向已经签订协议的消费者还钱。“但之后来索要‘团款’的消费者,我们不还了。”
“现在我们真的没办法再退让了。”实际上,我们可以算一下,套餐包含的产品总售价大概在7-8万元,但我们只卖给消费者4.86万元;再加上我们赠送的线路,总价值已经超过8万元。如果真的走司法程序,我们就来认真算一算,到底谁差谁钱?再实在不行就破产清算,大家都赔个干净。”
这番话颇有种玉石俱焚的味道,但海涛旅游已经别无选择:如果在这数千人之外继续选择退款,海涛旅游需要融到的资金可能就将放大数倍,这极大增加了自救的难度——从这个角度而言,走司法程序或许更为划算。毕竟,破产清算对一家背负大笔债务的轻资产公司来讲,可能倒是一种解脱。
另一方面,海涛旅游已经到了急需恢复经营的生死时刻,而这就需要尽快遏止消费者的集中冲击:如果放任大规模恶性事件在公司内发生,海涛旅游员工的承受能力也将逼近极限。“确实也有员工在走,对这个我也不评价什么,但核心骨干团队没有一个离职的。”许涛告诉TBO。
事实上,海涛旅游以上所有解决问题的设想,都建立在“团队不垮”的基础之上——毕竟旅行社最重要的资产还是人,而自救也不是许涛一个人能完成的任务。“我们现在就是需要稳定、需要时间,然后才谈得上救命。”
很难说以老人为核心的用户群体,会不会给海涛旅游这个机会。许涛和他还在坚持的团队,面前的选择已经很少了。
这不是一家公司的溃败
一个残酷的事实是,旅游业内似乎对于海涛旅游陷入今天的绝境“并不意外”,甚至颇具看热闹的心态。
在很多业内人心里,海涛甚至算不上一家旅游公司,完全是依靠金融玩法来生存——有业内人士向TBO表示,他曾经认真研究过海涛“押金换旅游”的模式,得出的结论是“资金回报率无法做到那么高,完全是金融层面的玩法。”
这种批评由来已久,只是随着海涛旅游一路平稳发展、乃至挂牌新三板后,质疑的声音就暂时被压下了地平线——但这不代表质疑的消失。有业内认为,海涛挂牌新三板反而加速资金链断裂的进程:“光上新三板花了200多万,再加上补税等,这笔费用对旅游企业来说并不小。”
海涛旅游确实也感受到了这种敌意,但他们似乎并不打算说明什么。“他们一直对我们把产品价格做这么低有意见。但你有本事也这么干啊,看看能不能挣到钱?”海涛旅游某员工告诉TBO。
不可否认,海涛旅游曾经的战绩很辉煌。“有人说我现在要卷款跑路,我想说我要跑也是去年跑。那时候海涛旅游多风光啊,每天的流水能在800万、月收入2.4亿,每年有7000-8000万的毛利。”许涛告诉TBO。
事实上,许涛认为公司之所以没扛住这波挤兑潮,还有很多不可抗力因素的存在。据其透露,2015年挂牌新三板后,就有一家国企想要收购海涛旅游,但谈了一年半终究还是被搁置;再加上“萨德事件”对日韩游的影响,海涛旅游最终被逼进了死胡同。
但如果我们将观察的角度加以放大,可以看见,海涛旅游目前的窘境其实还有着更深的产业背景。
孙丽婵曾公开表示,在海涛旅游刚创业的时候,因为传统旅游市场已经被巨头盘踞,所以海涛旅游选择了“利润低、服务繁琐”的老年游市场,并以低价策略成功突围——但OTA近几年挟资本之威迅速扩张,极大挤压了旅行社的生存空间,这让刚刚在“传统旅游圈”杀出一条血路的海涛旅游,又要面对这些更可怕的对手。
“途牛2年亏了50亿去抢市场,我们如果不推出‘套餐’,怎么跟这些企业拼性价比?我们也想占领市场啊,可能方式比较激进,但这些钱也没花到其他地方。海涛旅游真的是想做点实事。”实际上,许涛也在反思海涛旅游的商业模式与发展节奏。
但为了挂牌新三板,也许海涛旅游真的没有余力再去谨慎了。“上新三板要求流水、市场占有率,我们如果只卖1000多元的韩国产品,要卖多少流水才能达到十几亿?就算卖欧洲这样的产品,6999元/人或者7999元/人,要卖多少才能达到投资方要求的量?所以我们只能推出套餐产品,但也因为这样谣言四起,而我们只能为了保护品牌不断妥协。”
这也许,才是我们应该在这次风波中深思的一点。
无论是甘心追随WV的“庞氏骗局”,还是在天天旅交会这种高返点B2B平台上交易,旅行社群体的某种“赌徒心态”已经暴露无遗——而这份赌性的源头,是互联网+资本重新改造旅游业带来的阵痛,以及阵痛中失意者的茫然无措。
海涛旅游是旅行社恐慌大军中的一员,这家公司做出了自己的选择,也因此付出了相应的代价;但还有更多的旅行社,还没有迈出能称之为“选择”的那一步。最终等待他们的,只能是更惨烈的赌博,或是藏匿于阴影中的日益凋零吗?毕竟,最能“折腾”的海涛旅游也有了如今的惨景——如果这家公司最终轰然倒地,资本对旅行社这种业态的信心或许真将荡然无存。
这是一个很恐怖的问题。TBO将对此继续保持关注。
TBO千人读者社群欢迎你
媒体聚焦 观点切磋 资源对接 广交英雄
入群&合作,添加微信:1143991693
城市+公司+名字实名申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