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童话到现实
两百多年前,<格林童话>在德国诞生,被记录下来并口口相传,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谈资。如今,童话般的生活依然在沿63号公路分布的那些小镇每日上演;而在几小时车程之外,无论是比邻海港的汉堡还是创意氛围浓厚的柏林,大都市的氛围非但没有破坏古朴宁静的感觉,反而为其平添几分意境。无论大城小镇,童话与现实交织一起,和睦共处.....
遁入童话乡
63号公路显然更适合自驾车旅行,没有错综复杂的交叉路口,没有让人心惊胆颤的飞速超车,身旁划过的是经典的田园风情:修建整齐的草坪后边是正在开放,金黄色整片矩形的油菜花田,红色屋顶的村落在地势起伏的高处,因此格外显眼,如此美妙的风景在这条路上随处可见。
Hanau
童话源头
如果生活是童话, 哈瑙便是舞台。
1785年1月4日,雅各·格林(Jakob Grimm)在德国的小镇哈瑙(Hanau)呱呱坠地,一年以后的2月24日,威廉·格林(Wilhelm Grimm)也在这里降生,他们便是日后大名鼎鼎的格林兄弟,伴随每个人童年时光的<格林童话>就出自他们之手。与其作品的名声相比,格林兄弟的家乡哈瑙,却异常低调。
很多人或许不只一遍读完每一篇格林童话, 但却不知道作者的故乡,格林兄弟的出生地哈瑙如今是法兰克福的一个卫星城, 与其不过二十公里的距离。只用了三十分钟, 轻轨列车就把我们带到了这个城市。也就是这短暂的半小时,便会从繁忙的欧洲金融中心进入了一个如时光静止的小城。哈瑙只有九万一千常驻人口,没有高楼林立,没有快节奏的都市喧嚣,有的只是那童话般的恬静与安详。
距离火车站五分钟路途, 就是市政广场(Marktplatz Hanau), 这里是整个城市的核心, 全欧洲最古老的市政厅到今天还矗立在这里, 广场也是整个哈瑙唯一看起来还显得热闹些的地方。在市政厅的前面,有一个高大的铜像:弟弟威廉·格林坐着着书,哥哥雅各·格林关切地站在一旁。
听当地人讲,因为弟弟身体虚弱,所以哥哥将坐位让给弟弟坐,而自己站着,就这样一个简单的动作,包含了兄弟俩手足情深、哥哥对弟弟关爱有加的场景。兄弟二人的雕像,是整个城市唯一能够找到的关于格林兄弟的线索。 因为在“二战” 时期, 盟军曾对哈瑙进行轰炸大多数建筑物被毁,旧日的房屋建筑早已不在,而这座目标明显的雕像竞然奇迹般地逃脱了厄运。或许上天也是童话迷,有意在帮助兄弟俩。
早春的哈瑙还略有寒意, 但在下午阳光充足的时候, 被冬天的严寒长时间压抑的当地人还是迫不及待地换上了春装,在广场上享受温馨的周末。
在格林兄弟铜像下面, 当地的花卉市场也开市了。 一个挨一个的摊位在露天广场上摆开,一盆盆鲜艳的花朵已经绽放, 红的绿的紫的, 争奇斗艳。 当地人穿梭在花海里, 选自己喜欢的, 将一抹绿色带回家。在这里,最受欢迎的是盆栽植物,因为它们的生命力强过花束,被主人带回去悉心照料,栽种在露台上或是花园中。于是,整个城市的春天, 就这么蔓延开来。 这里多是两层或三层楼高的红色房子,墙面由木条装饰而成, 斜线交叉成错落的图案, 房顶也是尖尖的红色几乎所有的房子都整齐划一。 于是, 在开阔的半山地带, 从远处望去连片的房子如童话中的场景般美丽。 而走近了又能看到生动的鲜花任开放。这样的情景本身,就像童话,在早春时节安静上演。
Hamelin
童话即生活
哈梅林(Hamelin)尽管地方很小,但由于是<穿花衣的吹笛手>的故事背景地,依然精彩。
老鼠领进城
当年, 作为港口的哈梅林因为存储粮食的众多仓库而给老鼠栖身提供了条件,鼠患让生活在这里的人们苦不堪言, 于是引出<穿花衣的吹笛手> 的故事, 而如今, 作为标志性符号的老鼠不仅没有绝迹, 甚至成为了城市标志,只是它不再是脏兮兮出现,而是化身为各种可爱的卡通形象,甚至,成了为人指引方向的路标。 我第一次与这样的老鼠相遇, 是在通往老城的过街通道里, 当我正不知选择哪一个出口时,看到地面上有一只老鼠的图案,长长的尾巴以及和肥胖身躯不成比例的小小头颅,简单的线条被白色填充, 简单得不能再简单的图案勾勒出一个趴在地上的老鼠, 而顺着它头的方向看去, 同样的图案指向一个方向, 延伸到台阶以及路面上,“跟着老鼠就能进城”, 随即领会到了设计者的用心, 脚踩着老鼠, 顺利进入老城。
地面上的老鼠为人们指引方向,可以不用看地图就可以沿着老城逛上一整圈,而路旁随时出现的各种老鼠形象, 则为这个童话色彩浓郁的城市继续增添童趣: 路两旁的建筑物有几百年历史, 由于刚刚进行过外部的粉刷与修葺而丝毫看不出任何斑驳的痕迹, 就在某个有精美雕花窗的二层窗口, 一只个头比人还大的灰色毛绒老鼠赫然坐在那里, 它双脚垂在半空中, 咧着嘴、 笑呵呵地朝下看着那些停下来仰头张望它的过路人。
故事每周听
除了老鼠,<穿花衣的吹笛手>中的另一位主角-吹笛手则显得神秘许多, 不仔细寻找则不容易发现, 这位能用迷幻的笛声消灭整个城市的老鼠、 同样能用笛声让不守信用的居民孩子全部消失的家伙一直以来是当地人吓唬不听话孩子的法宝, 不过当地人的后代似乎与他尽弃前嫌,位于广场上的青铜吹笛手雕像似乎是最好的佐证。此外,活生生的吹笛手依然神秘地游荡在城市中,每每出现,总会成为焦点。
在一处红砖老房子的拱形铁栅栏门前,这位戴着红色帽子、 帽子上插着长长羽毛的家伙突然现身, 每当有人往里走, 他便迈开穿着明黄色尖鞋的脚, 举着笛子边吹边往前走, 好像是要像当年那样, 把我们引入有去无回的黑森林中一样。 不过, 顺着他的指引, 我进入的是童话博物馆,各种有趣的卡通形象装满了这座几百年的老建筑,而让人惊讶的是, 这里还详细记录了当年轰动的大规模儿童失踪事件-那是童话故事的前身,原来真有此事!"中午十二点,广场教堂前见哦!"临走的时候,他又卖弄了一次神秘,提示我他现身的下一个地点。
教堂钟楼的钟声此时响起, 随着节奏, 钟楼中央原本关闭的铁门缓缓打开,一群人偶纷纷出场,当钟声最盛时,出来的人物正是吹笛手。 此时,刚才的悬念解开了, 原来这里才是他向人们展示自己最特别的舞台。
报时结束, 聚集在这里的人们逐渐散去, 角落里的人开始越聚越多。一阵寒暄后, 众人安静下来, 中间的老人底气十足地开腔了, 节奏感很强的德语从他口中呼噜呼噜往外冒, 没一会儿功夫就凝聚出一个气场。 听众随着他的语言时而开怀大笑, 时而眉头紧锁, 全神贯注地,就像每句话都关乎自己的命运一般。
眼前是一位说书人! 这种职业在欧洲相当古老, 没有广播、 电视的漫长岁月里,他们走南闯北,为无数人带来欢乐的同时也传递着各类信息。
当地人讲, 这样的"周末说书" 传统已经保留了一百多年, 从没有电灯的年代开始,一直到今天,很多人是听着他的故事长大的。这样的生活,本身不就像童话吗?
Bremen
比童话真实, 比现实美好
尽管童话之路在这里终结,但童话中的美好气息却飘荡在不来梅的上空,几百年不消议。
摸驴腿,得好运
不来梅(Bremen)被公认为是"童话之路"的终点,也是最重要的一站,这里是人们最耳熟能详的<不来梅乐师> 的背景地。
公鸡、 猫、 狗、 驴偶识于旅途, 并组成了一支乐队, 它们来到不来梅, 并且想在这里成为一流乐队。 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 它们上演了一幕幕让人捧腹的段落。 或许多数人已记不大清楚故事细节, 但它们凑在一起的经典造型却让人难忘:叠罗汉造型外加他们的"音乐",当年曾经成功吓退了强盗,而如今,它们几乎成为了城市的地标, 出现在城市各处。
不来梅历史悠久,古城中不同年代的遗迹被完好地保存,而同样充满历史厚重感的不来梅乐师雕像适时出现,和古城的沧桑与厚重交融得恰到好处。就在不来梅城市最中心的地方,前面是有一千二百年历史的圣彼得教堂,高大的双顶是广场上最显眼的建筑。背后是公元1410年建造的市政厅,市长每天都在这座哥特式建筑里坐镇主持整个城市的工作,每月如期召开的州议会也在此召开。在最显眼的位置,不来梅乐师的经典"叠罗汉"造型矗立在路中央,最下面驴的一条腿褪去青铜的颜色,呈现出光可鉴人的闪亮质感。
“它被太多人摸过。抚摩驴子的腿能给我们带来好运气。你不试试?"刚走上前,心中的疑问已经被热情好客的本地人解开了,这位上了年纪的人边说边摸了摸驴腿,然后走进后边的小巷,看样子那个有漂亮花园的二层房子就是他的家。老人衣着得体、步履轻盈,看起来至少最近一阵子运气不错。
市集,比城市古老
太阳初升时, 处在老城中央的市集中的市井气息让人沉浸其中。
事实上, 这个位于不远处广场上的市集甚至比不来梅本身历史更久远。 在这里, 是先有集市之后才有的城市-从当时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康拉德二世允许在这里开设集市到现在,已经有九百多年的历史。
市场靠外的摊位是经过改装的货车, 这里通常都少不了最有德国特色的食品"Wurst" 德式热狗。那辆生意最好的货车前的招牌上打出巨大的"1896"字样,向路人骄傲地宣布自己超过百年的悠久历史。众多品种的香肠摆在带透明玻璃的冷藏柜里,年轻的摊主抄起刀,麻利地切肠、 烤面包、 抹各种酱料。 大约一分钟, 一个香气扑鼻的黑面包夹着巨大香肠的Wurst便出现在我手中。 早餐车出现在清晨的市场上合情合理, 但旁边绿色的啤酒车便来得有些早了。 透过车窗, 几个标着不同品牌的龙头一字排开, 难道一早就要喝? 没错, 这是个流动的小酒馆, 此时, 已经有三四个脚下放着水果蔬菜的本地人端着一升酒杯开怀畅饮了。
这些馋虫酒鬼在外围寻觅吃喝时,集市中间的"主战场"已经人头攒动了。一个个场景让人走进不来梅最亲切真实的生活。
第二排最靠外的摊主是两个年轻男人,他们显然交情不错,聊天高兴到忘记了身边的摊子,因为他们卖的芦笋品种多价钱便宜,那些顾客也不计较自己被冷落;往里走三家,这里可能是整个市场里蔬菜水果最齐全的,老板也很勤快,为了让自家东西卖相好,他时常拿起水壶围着摊位转一圈, 给果蔬洒水。
或许是市集悠久的历史被时光浸染,这里散发出一种与通常所见市集不同的古典氛围。几乎所有的摊主从来都不吆喝,甚至连说话都不大声, 他们全都默默地等待。 而那些光临的顾客也同样气质不俗。 上年纪的女性有的穿考究的小礼服, 有的戴着华丽的帽子,如果不是胳膊上挎着菜筐,我会以为她们是要去参加晚宴的。而出现在这里的男士,穿衣讲究不必说,行为举止也绝对绅士之极,他们通常默默地跟在妻子身后,多数时候一言不发,只在需要付钱和有物品需要提拿时才迅速走到前面,然后继续回到自己的位置, 保持沉默.....
双城记
走出童话世界,现实的阳光和雨露继续给人们带来心灵的滋润。无论是文艺气质泛滥的柏林还是光怪陆离的汉堡,这两个融合古典与现代双重气质的城市,都足以作为活力德国的注脚。
汉堡
与海港同在
一条易北河,让汉堡的美好生活缦缓展现在眼前,河岸两边,不仅有城市中最美的风物,还隐藏着最典型的生活场景。
岸上风景
当太阳逐渐偏西, 易北河岸边络绎不绝的行人影子越变越长的时候, 这个城市最美妙的时段拉开了帷幕。 游船码头总是人最多的地方, 来自世界各地的游人在这里或站或坐, 等待听到船缓缓靠岸时发出的汽笛声-没有什么比坐船游览易北河更能让人快速与这个城市熟悉起来。
尽管只是游弋在河上, 游船内部却 非常宽敞,过道两旁的坐椅两两相对, 旅伴可以面对面舒服地坐着, 透过明亮的窗户看风景、 愉快地交谈, 或者在前方吧台点上一杯上好的雷司令干杯庆祝。随着船只缓缓离岸,陆上的风景流动起来。沿岸的那些酒吧、餐馆从码头边一直没完没了地延续,并且都坐满了人。每一家餐厅或者酒吧似乎都在努力展示自己与港口的关系,有的以海军蓝色为主题, 男女侍者一水的帅气海军衫; 有的直接将餐厅弄成船的形状,并且挂满锚、舵、桨等航海元素;还有的直接启用“形象代言人",用鲜红色船长人偶把守入口,只见他在阳光下笑容可掬地托着颜色鲜艳的菜单,满心欢喜地等候客人的光顾。
仓库城的前世今生
在汉堡有一片特别的区域,那便是河另一边的仓库城-这是一片建于一百多年前、全世界面积最大的仓库城。
仓库城并不是完全的整片陆地, 在这个两边古老红砖房的巨大区域中,河流也延伸进来,将它切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小区域,一座座看起来简单却结实耐用的桥又将它们相互连接。"这些河道是当年人工挖掘的,大船上的货物到了这里,可以化整为零,进入各自的仓库。”虽然这里看起来与如今流行的艺术区很类似,到处充斥着后工业主义风格,但它的历史却可以追湖到十六世纪。当时,因宗教纷争而被驱逐的荷兰人在这个当时还是一片荒芜的地方寻求庇护,并逐渐修建出自己家乡样式的房屋及运河。十九世纪末,汉堡在俾斯麦的逼迫下加入关税区, 并在这里选址开始建造仓库, 用以储存水运而来的货物。几十年之后,这些巨大的仓库群占据了整片区域,如一座城市般壮观,总面积超过三十万平方米,成为世界之最。
如今,作为欧洲水路贸易的重要集散地,这个仓库城仍然发挥着它的作用,并且更加繁忙。只是当年靠手划的小船变成了装发动机的快艇,滑轮组与绳子的搬运方式让位给了小型铲车。专业向导在这里待得足够久, 无论走到哪里都可以如数家珍, 那份随意的神态,就像在介绍自家的后院。从传统的茶叶、烟草、香料、地毯,到最新一代iPad,全都分门别类存放在这里的仓库中,东方与西方、古老与现代的各色产物,跨时间、跨地域在此汇合。
多数仓库都大门紧锁,内部的样子神秘到让人只能靠想象。幸好,这里有不少闲置或废弃仓库改作他用,能让我们有机会进入这些古老的建筑内部一窥究竟。仓库城博物馆、海关博物馆、香料博物馆,每一座建筑都记录着与这里息息相关的历史;而那些充满艺术气息的工作室、 画廊和酷感十足的酒吧、餐厅, 尽管外表与周遭没什么不同, 但内部已是另一番新样貌: 从辣椒俱乐部火爆的氛围, 到黑暗之都特别的味蕾享受, 都让人在汽笛鸣响时舍不得离去。
甲壳虫的城市
夜幕降临,现场演奏的乐队在各俱乐部里粉墨登场,敲打出令人疯狂的节奏。闭上眼睛深呼吸,空气中仿佛还留存着四十多年前披头士的味道。
1960年的某个晚上, 名不见经传的披头士乐队在汉堡登台演出, 还是毛头小子的约翰·列侬几乎全身赤裸, 声嘶力竭地在台上高歌,台下是酒鬼、恶棍、黑帮成员和妓女,他们在酒精和麻醉品的作用下把气氛推向最高潮。在这样一群忠实观众的拥趸下,披头士乐队在汉堡连演四十八场,每晚六小时,直到场子被警察查封。
在接下来的1961和1962年,披头士再次光临汉堡,分别演出九十二场与四十八场,经过此番历练,他们的唱功走向成熟,拥有了很高的江湖地位, 演出场所也转移到了汉堡最著名的明星俱乐部(Star Club)。 那场1963 年元旦的演出, 也就是著名的“明星俱乐部专辑",成为了披头士的巅峰演出。
位于绳索大街东侧不远的 Grosse Freiheit 路36 号, 是昔日明星俱乐部的所在。 厚重的大门偶尔有人推开走进, 在门被自动弹簧带上前,高分贝音效扑面而来,当你刚反应过来,门又已经关上,安静得好像刚才什么也没发生过一样。只有亲自走进去才能证明刚才不是幻听。台上同样是个四人组合,只是年龄比当年的披头士大很多,他们站在灯光昏暗的台上,唱着披头士的歌曲:Hey Jude,Yellow Submarine,Let it be.....如怀旧专场,恍若隔世。
我喝光第三瓶啤酒。微醺着出了俱乐部。突然听到"嘭"的一声,一个空酒瓶在我不远的前方爆裂,发出清脆的声响。"这是表达心情的一种方式!" 后面出来的德国佬一边解释同时也把他自己手里的啤酒瓶猛力摔在地下, 扬长而去。 留下身后还在发愣的我, 还有流淌的啤酒泡沫和满地碎玻璃。
这样的情景, 发生在甲壳虫曾经战斗过的地方。 四十多年后, 微寒的夜晚。
柏林
关于城墙那些事
二十多年前,使东西柏林长久阻隔的那堵高墙轰然倒下,时至今日,与城墙有关的故事仍然诉说不层。
Trabi Safari
二十年前,这里是一片荒地。那时柏林墙刚刚被推倒。在更早以前,它是恐怖的隔离区,柏林墙穿过它。但现在, 这儿可是柏林最热闹的地方。
尽管天气阴冷, 还一阵一阵地下着雨, 但广场上方整个被透明的八角形玻璃覆盖, 既不影响采光, 也能让人享受户外的感觉。 除了挡雨, 它还把附近的若干个建筑物连在一起, 餐厅、 商场、 写字楼、IMAX电影院。在这个上班的时间,拎公文包的白领从身边匆匆而过,消失在远处写字楼的电梯入口处;像我一样晃荡的游客慢悠悠地闲逛、 喝着柏林最贵的咖啡(此地物价为全柏林最高)。 不同的生活节奏在这里相交,这场景让人想起一个电影的名字一一<柏林苍穹下>。
想回到过去, 就搭乘蓝色小轿车。 蓝色的小轿车袖珍得就像玩具, 无论是轮圈还是表面的油漆, 看上去都是三十年前的样子。自排挡、中控锁、真皮坐椅,这些如今的标准配置,在此车上都完全看不见踪影。这是Trabi,当年东德家喻户晓的品牌,它可是世界上最廉价的汽车。
接下来的经历同样与柏林墙及怀旧有关, 而这辆车则是我们回到过去的载体-为满足游客对那个神秘年代的好奇, 精明的商家很费心思地收集到一批当年的老爷车, 开发出一个穿越东西柏林名为Trabi Safari的主题旅程。 在一段被保留下来、 矗立路边的柏林墙前, 我们似乎感受到它被推倒时城市的沸腾: 穿过克莱登堡门, 手举美国国旗和苏联国旗、穿迥然不同制服的士兵比邻而立,从窗外闪过;经过亚历山大广场时,汽车音响中竟然应景地放起<再见列宁>的主题曲··整个行程足够穿越,几乎能感受到东西德分治时期的每个关键地点。 司机不仅熟悉整个时代的各种事件, 还能用幽默搞笑的调调将这些故事娓娓道来, 即便对历史不够熟悉也能轻松融入整个氛围之中。
“同志, 请出示通行证!" 还没明白过来怎么回事, 我们已经来到一个岗哨前,一个穿蓝色呢子大衣、 戴大檐帽的警官出现在车窗外, 他一手举着示意停车的标牌,一手拎着黑白相间的警棍, 前方宽敞的马路被垒起来的麻包和铁丝网截出一个仅能容纳一辆车通行的小路口。如果不是当地人提点,我们真的被这逼真的情景搞得有些混乱。这便是"Safari"的一部分, 此段的旅程不仅经过当年东西柏林的一些重要地点, 还会遭遇那个年代的盘查甚至扣押。 还好, 巧舌如簧的司机骗过了检查者, 我们可以顺利通过。
创意满城
“当年,向往自由的人们通过各种办法从东德逃向西德。曾经有人开着很小的车子直接冲撞检查站, 钻过栏杆逃之夭夭, 有人像会柔术一样钻进甲壳虫的排挡箱蒙混过关。也有暴烈的,譬如开着满载的大卡车撞击柏林墙,或者徒手攀爬,然后像敢死队一样没命地向前冲。 当然, 这样的结果通常都不会太好。 当然, 也有人利用他们的专业技术,譬如用摩托车的发动机改装成潜水艇从水下悄悄通过,或者全家钻研几个月,自制一部热气球。"刚刚结束Safari,在终点处直接进入查理检查站博物馆。 相比博物馆岛上那些记载德意志灿烂历史文化艺术的博物馆, 这一家显然更为特别, 这里记载着东西德时期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而这个地方本身, 正是当年穿越东西柏林最重要的查理检查站。
即便不用博物馆中工作人员长篇累牍的讲解, 仅是凭那些实物与照片, 参观者便能感同身受到当年那些事件是如何传奇, 以及身处其中的紧张氛围。当年沉重的历史在这里被幻化为一段段富有戏剧性的故事,或许这是博物馆大受欢迎的原因。除了博物馆本身,门口的商店是另一个人们喜欢的去处。一个精明的商家在柏林墙倒塌时敏锐地发现商机, 将若干柏林墙废墟以极便宜的价格打包买下, 然后做成工艺品出售。 镶上底座的大块墙体残骸, 或者嵌入明信片中的微小一片,全都要价不菲,并大受欢迎。这与门外那些号称当年东德老兵贩卖的列宁头像、 老式军帽、 军功章一样,卖的不是商品而是怀旧的记忆。
如果说查理检查站博物馆能将人的思绪带回到遥远的过去, 那么东区画廊则很好地游走在过去与当下之间。 事实上, 从热闹的火车东站地铁口钻出来,一次艺术之旅便宣告开始了。 与其他地方不同,东区画廊中的作品是完完全全呈现在户外的一一这里依然与柏林墙有关。柏林墙被推倒之后,这近千米的一段被整个保留下来,政府当年邀请全世界的著名画家在墙上作画,并为这里命名为东区画廊。 从此, 这里成了柏林的一个新地标, 那些墙上的画也被做成明信片、印在T恤上,传播到了全世界。"2009年时,柏林市政府庆祝柏林墙倒塌二十周年, 又请了画家更新画作, 很多都是当年曾经来过的。"一位老师模样的人带着艺术系的一群学生迎面走来,他们在一幅画前合影,轻松的氛围像是一场春游。
柏林有很多来自全世界从事艺术工作的年轻人。 这里是他们的首选城市。在一片艺术区的地方,如果冒冒失失地误入这里,会让人感觉有些忐忑:貌似年久失修的建筑外表被各种夸张的涂鸦覆盖,灯光诡异的工作室里传来重金属音乐,偶尔擦肩而过是戴鼻钉、肩膀上布满文身的家伙。这里因为是柏林墙边缘地带,曾经一度荒废,不过现在是柏林的创意街区, 年轻的艺术家都将工作室安在这里,也是时髦青年喜欢来的地方。家居品、服饰、画廊,一会儿的时间,我们已经收获颇丰了。 无论是眼下充满创意的新奇商品还是刚才看到资料中东柏林人们逃离时的想法,在这个富有传奇的城市中,创意从来就不曾匮乏。
这就是生活
比艺术更能让人感到亲切的,显然是人。在周末市集中,浓郁亲切的市井氛围让人感觉妙极了。 在这里, 见证到的是最原汁原味的柏林生活。
穿过胜利石柱金色的天使(<柏林苍穹下>中的著名场景),此时才是柏林最热闹也是本地人最欢迎的地方。周末市场在这个位于动物园交通枢纽不远的地方准时开市。此时中午已过,天气晴朗,正是人气最旺的时候。
一片巨大的区域被一个接一个简易的白色货摊连成一片,一列列中间的小路上满是来淘宝的人, 杂货、 旧书、 二手服装和各种稀奇古怪的物件中,偶尔穿插着卖热狗或咖啡的小摊,我一边闲逛挑拣物品,一边好奇地打量着这里的各式人等。 没错, 除了或许能淘到好东西, 这里的人也绝对足够有特点,即便什么都不买,一圈逛下来也不会让人失望。
临街的一个书摊上, 戴鸭舌帽、 穿褐色皮夹克的老爷子正将他一箱子各种版本的<圣经>擦了又擦,仿佛这些东西不是要卖出去,而是要更好地摆在自己的书架上;不远处,一对卖画的老夫妻对自己照顾的比他更为精心;穿呢子西服、戴丝巾的白发老者替太太打开一个蛋糕盒子;穿红色三件套裙的夫人拿出一个精致的银色小勺,优雅地吃着蛋糕,喝着红茶。
很多店主看起来都像他们一样,已经年纪不小,从穿着打扮、气质和对自己摊子的用心程度来看,似乎都不像靠摆摊为生的。他们似乎只是为生活寻个解闷的地方, 聊天、 交朋友、 晒太阳、 享受生活才是主要目的, 至于眼前摊子上的货嘛, 似乎没有谁真正关心。 不过他们对价格的态度都像极了传统而严谨的德国人,一是一,二是二,绝不二价。就像一个几十年历史的登喜路烟斗和一个看起来很精致的德国啤酒杯, 锡纸的盖子配白瓷的杯身,上面用德文写着:这就是生活。
旅行,美食,手工艺......分享更多慢生活方式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