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学是19~20世纪以来对人文社会科学产生巨大影响的新兴学科。人类学家马林诺夫斯基(费孝通之师,小编注)曾经在20世纪初预言人类学应当成为整个社会科学的基础。到了20世纪末,这个预言已经在某种意义上成为现实。因为自阐释人类学、反思人类学和历史人类学等后起的学派兴盛以来,人类学及其所催生的文化批评与文化研究潮流迅猛发展,确实给西方原有的人文社会科学格局与范式带来了具有根本性的挑战与变革契机。
在人类学的核心概念“文化”及其整合性视野的辐射下,文、史、哲、经、政、法等旧有的学科边界与合法性问题日益凸显出来,给人文社会科学的学者带来巨大的震动。对学科身份的自觉与重新认同的需要,变成世纪之交具有普遍意义的迫切问题。
人类学以研究无文字社会,即所谓“原始社会”、前文明社会为主要任务。这些来自于西方社会迥异的文化他者的信息积累日益增多,使人们在20世纪第一次意识到与人类文化多样性相对应的异彩纷呈的“地方性知识”的丰富性与重要性,最后导致了由量到质的知识谱系格局的一场革命性的变化,那就是对原来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定于一尊的西方科学范式的批判性反思,对于过去不假思索地认可为具有普遍性与合法性的西方知识方式与思维方式的空前质疑。与生态伦理学的“生物多样性”概念一起,“文化多样性”(在政治学和国际关系上又通称“多元文化主义”)这一概念在历史上第一次开始真正深入人心,成为共识。而保护和珍惜文化多样性对于人类未来生存选择的巨大生态意义也开始在学者、政治家和公众那里由朦胧变得清晰与自觉起来。多元文化的相对主义视角必然会使以西方近代文明和资本主义为特殊土壤的“现代性”和全球化浪潮获得另类审视的可能,从而打破现代性的自满与自蔽,使之陌生化起来。在文化问题的认识上,人类学知识所蕴含的这种深层动力的积极效应和批判性参照的价值是我们特别重视它的理由,也是我们选择这门学科的关键词来梳理当代学术话语谱系,反思现代性问题复杂性的主要依据。
人类学的学科反思已经给我们习以为常的感知—思维方式和语言表述方式带来了质疑,它还势必给既定的知识谱系与学科划分局面也带来反思和重构的有益的启示。像“文明/原始(野蛮)”“历史”“进化”“种族”“民族/国家”这样一些最常见的使用频率极高的术语,如今正是高度浓缩地体现着人类学知识大变革的风向标。我们可以通过对这些关键词的谱系学认识和语用学认识来把握这门学科乃至整个当代学术思想变迁的重要理论线索。我们相信,通过对人类学学科的关键词的批判性透视,不仅可以有效地总结这门学科理论层面上当代发展的重要轨迹,认识其对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所具有的潜在启发意义,而且对于引领知识观与科学观的后现代变革,清理和改变长期以来以“熟知”形式盘踞在我们的学术研究与日常话语里的文化偏见与谬误,都会具有积极的意义。
最后简单交代一下本书合作的由来。我和彭兆荣教授都不是人类学科班出身,却是对人类学有浓厚兴趣的人。1993年在张家界的一次会议上相识以来,我们在文学人类学这个跨学科方向上相互切磋学习,结下了深厚的学术情谊。本书直接缘起于2000年5月,我们在四川大学的一次学术座谈会上碰面,就“原始复归与文化认同”展开对话。当时主持讨论的还有徐新建教授。三人商议合作撰写这样一部集中研讨若干人类学关键词的书,并且明确了各人的分工。后来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计划拖了两年,新建兄去了哈佛燕京学社访问,我和兆荣在2002年春的桂林—南宁再度相聚时,交换了彼此的研究成果,并决定邀请我们共同的学友纳日碧力戈研究员加盟撰写他擅长的“族群/民族”词目。该书第一章由我来写,第二章和第三章由彭兆荣教授执笔,第四章则出自纳日碧力戈研究员笔下,所以此书是三人合力的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和祝贺。
本文为叶舒宪、彭兆荣、纳日碧力戈《人类学关键词》序言,2018年出版
《人类学关键词》通过对文化人类学的关键词(文明/原始、历史、进化、族群/民族)做批判性透视,特别提示这门新学科对20世纪思想史和学术史转型的理论启迪,说明整个人文社会科学正在经历的“人类学转向”之发展趋势,及其引领知识观与科学观的后现代变革意义。
作者简介
叶舒宪,文学博士,上海交通大学致远讲席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研究员,文学人类学研究会会长,兼任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副主席,陕西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特聘研究员,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首批入选的学科带头人。曾任美国耶鲁大学客座教授。主编“中国文化的人类学破译”丛书、“神话学文库”等。
彭兆荣,厦门大学人类学系主任兼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厦门大学旅游人类学研究中心主任,北京大学特聘项目博士生指导教授,四川大学文学与人类学研究所教授。主要从事人类学与旅游、文学人类学、文化遗产、艺术遗产等方面的研究,著有《文学与仪式》《遗产:反思与阐释》等。
纳日碧力戈,国内人类学民族学领域首位长江学者,曾任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与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现任复旦大学特聘教授。主要从事文化人类学理论研究和田野实践,关注族群理论和象征符号,著有《语言人类学》《现代背景下的族群建构》 等。